只能说可能,前阵子不是有2000万条开房记录被曝光,公安局的安全性也是不是那么安全
我国《网络安全法》将正式生效实施,对网络运营者数据安全管理提出了系统且严格的法律要求。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互联网研究中心发布大数据安全风险与对策研究报告,遴选了近年来国内外典型数据安全事件,系统分析了大数据安全风险产生的类型和诱因,并分别从提升国家大数据生态治理水平(政府)和加强企业大数据安全能力(企业)两个层面提出推动我国大数据安全发展的对策建议。
大数据时代,数据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关键生产要素,基于数据的开放与开发推动了跨组织、跨行业、跨地域的协助与创新,催生出各类全新的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全面激活了人类的创造力和生产力。
然而,大数据在为组织创造价值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安全风险。一方面,数据经济发展特性使得数据在不同主体间的流通和加工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由此也打破了数据安全管理边界,弱化了管理主体风险控制能力;另一方面,随着数据资源商业价值的凸显,针对数据的攻击、窃取、滥用、劫持等活动持续泛滥,并呈现出产业化、高科技化和跨国化等特性,对国家的数据生态治理水平和组织的数据安全管理能力提出全新挑战。在内外双重压力下,大数据安全重大事件频发,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安全议题。
综合近年来国内外重大数据安全事件发现,大数据安全事件正在呈现以下特点:(1)风险成因复杂交织,既有外部攻击,也有内部泄露,既有技术漏洞,也有管理缺陷;既有新技术新模式触发的新风险,也有传统安全问题的持续触发。(2)威胁范围全域覆盖,大数据安全威胁渗透在数据生产、流通和消费等大数据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包括数据源的提供者、大数据加工平台提供者、大数据分析服务提供者等各类主体都是威胁源;(3)事件影响重大深远。数据云端化存储导致数据风险呈现集聚和极化效应,一旦发生数据泄露等其影响都将超越技术范畴和组织边界,对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产生影响,包括产生重大财产损失、威胁生命安全和改变政治进程。
随着数据经济时代的来临,全面提升网络空间数据资源的安全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任务,如同环境生态的治理,数据生态治理面临一场艰巨的战役,这场战役的成败将决定新时期公民的权利、企业的利益、社会的信任,也将决定数据经济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命运和前途。为此,我们建议重点从政府和企业两个维度入手,全面提升我国大数据安全
从政府角度,报告建议持续提升数据保护立法水平,构筑网络空间信任基石;加强网络安全执法能力,开展网络黑产长效治理;加强重点领域安全治理,维护国家数据经济生态;规范发展数据流通市场,引导合法数据交易需求;科学开展跨境数据监管,切实保障国家数据主权。
从企业角度,报告建议网络运营者需要规范数据开发利用规则,明确数据权属关系,重点加强个人数据和重点数据的安全管理,针对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交换和销毁等各个环节开展全生命周期的保护,从制度流程、人员能力、组织建设和技术工具等方面加强数据安全能力建设。
附十大典型事件(时间顺序):
1. 全球范围遭受勒索软件攻击
关键词:网络武器泄漏,勒索软件,数据加密,比特币
2017年5月12日,全球范围爆发针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勒索软件(WannaCry)感染事件。该勒索软件利用此前美国国家安全局网络武器库泄露的WindowsSMB服务漏洞进行攻击,受攻击文件被加密,用户需支付比特币才能取回文件,否则赎金翻倍或是文件被彻底删除。全球100多个国家数十万用户中招,国内的企业、学校、医疗、电力、能源、银行、交通等多个行业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安全漏洞的发掘和利用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的全球性黑色产业链。美国政府网络武器库的泄漏更是加剧了黑客利用众多未知零日漏洞发起攻击的威胁。2017年3月,微软就已经发布此次黑客攻击所利用的漏洞的修复补丁,但全球有太多用户没有及时修复更新,再加上众多教育系统、医院等还在使用微软早已停止安全更新的Windows XP系统,网络安全意识的缺乏击溃了网络安全的第一道防线。
类似事件:2016年11月旧金山市政地铁系统感染勒索软件,自动售票机被迫关闭,旅客被允许在周六免费乘坐轻轨。
2.京东内部员工涉嫌窃取50亿条用户数据
关键词:企业内鬼,数据贩卖,数据内部权限
2017年3月,京东与腾讯的安全团队联手协助公安部破获的一起特大窃取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其主要犯罪嫌疑人乃京东内部员工。该员工2016年6月底才入职,尚处于试用期,即盗取涉及交通、物流、医疗、社交、银行等个人信息50亿条,通过各种方式在网络黑市贩卖。
为防止数据盗窃,企业每年花费巨额资金保护信息系统不受黑客攻击,然而因内部人员盗窃数据而导致损失的风险也不容小觑。地下数据交易的暴利以及企业内部管理的失序诱使企业内部人员铤而走险、监守自盗,盗取贩卖用户数据的案例屡见不鲜。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等研究机构2016年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其调查的208家企业中,69%的企业曾在过去一年内“遭公司内部人员窃取数据或试图盗取”。未采取有效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身份认证管理、数据利用控制等措施是大多数企业数据内部人员数据盗窃的主要原因。
类似事件:2016年4月,美国儿童抚养执行办公室500万个人信息遭前员工盗窃。
3. 雅虎遭黑客攻击10亿级用户账户信息泄露
关键词:漏洞攻击,用户密码,俄罗斯黑客
2016年9月22日,全球互联网巨头雅虎证实至少5亿用户账户信息在2014年遭人窃取,内容涉及用户姓名、电子邮箱、电话号码、出生日期和部分登录密码。2016年12月14日,雅虎再次发布声明,宣布在2013年8月,未经授权的第三方盗取了超过10亿用户的账户信息。2013年和2014年这两起黑客袭击事件有着相似之处,即黑客攻破了雅虎用户账户保密算法,窃得用户密码。2017年3 月,美国检方以参与雅虎用户受到影响的网络攻击活动为由,对俄罗斯情报官员提起刑事诉讼。
雅虎信息泄露事件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单一网站数据泄漏事件,当前,重要商业网站的海量用户数据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也是民间黑客甚至国家级攻击的重要对象,重点企业数据安全管理面临更高的要求,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能力体系,不仅需要确保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精准控制,并为网络破坏事件、应急响应建立弹性设计方案,与监管部门建立应急沟通机制。
类似事件:2015年2月,美国第二大健康医疗保险公司Anthem公司信息系统被攻破,将近8000万客户和员工的记录遭遇泄露。
4. 顺丰内部人员泄漏用户数据
关键词:转卖内部数据权限,恶意程序
2016年8月26日,顺丰速递湖南分公司宋某被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在深圳南山区人民法院受审。此前,顺丰作为快递行业领头羊,出现过多次内部人员泄漏客户信息事件,作案手法包括将个人掌握的公司网站账号及密码出售他人;编写恶意程序批量下载客户信息;利用多个账号大批量查询客户信息;通过购买内部办公系统地址、账号及密码,侵入系统盗取信息;研发人员从数据库直接导出客户信息等。
顺丰发生的系列数据泄漏事件暴露出针对内部人员数据安全管理的缺陷,由于数据黑产的发展,内外勾结盗窃用户数据谋取暴利的行为正在迅速蔓延。虽然顺丰的IT系统具备事件发生后的追查能力,但是无法对员工批量下载数据的异常行为发出警告和风险预防,针对内部人员数据访问需要设置严格的数据管控,并对数据进行脱敏处理,才能有效确保企业数据的安全。
类似事件:2012年1号店内部员工与离职、外部人员内外勾结,泄露90万用户数据。
5. 徐玉玉遭电信诈骗致死
关键词:安全漏洞,拖库,个人数据,精准诈骗,黑产
2016年8月,高考生徐玉玉被电信诈骗者骗取学费9900元,发现被骗后突然心脏骤停,不幸离世。据警方调查,骗取徐玉玉学费的电信诈骗者的信息来自网上非法出售的个高考个人信息,而其源头则是黑客利用安全漏洞侵入了“山东省2016高考网上报名信息系统”网站,下载了60多万条山东省高考考生数据,高考结束后开始在网上非法出售给电信诈骗者。
近年来,针对我国公民个人信息的窃取和交易已经形成了庞大黑色产业链,遭遇泄露的个人数据推动电信诈骗、金融盗窃等一系列犯罪活动日益“精准化”、“智能化”,对社会公众的财产和人身安全构成严峻威胁。造成这一现状的直接原因在于我国企事业单位全方位收集用户数据,但企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低下和数据安全管理能力不足,使黑客和内鬼有机可乘,而个人信息泄漏后缺乏用户告知机制,加大了犯罪活动的危害性和持续性。
类似事件:2016年8月23日,山东省临沭县的大二学生宋振宁遭遇电信诈骗心脏骤停,不幸离世。
6. 希拉里遭遇“邮件门”导致竞选失败
键词:私人邮箱,公务邮件,维基解密,黑客
希拉里“邮件门”是指民主党总统竞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任职美国国务卿期间,在没有事先通知国务院相关部门的情况下使用私人邮箱和服务器处理公务,并且希拉里处理的未加密邮件中有上千封包含国家机密。同时,希拉里没有在离任前上交所有涉及公务的邮件记录,违反了国务院关于联邦信息记录保存的相关规定。2016年7月22日,在美国司法部宣布不指控希拉里之后,维基解密开始对外公布黑客攻破希拉里及其亲信的邮箱系统后获得的邮件,最终导致美国联邦调查局重启调查,希拉里总统竞选支持率暴跌。
作为政府要员,希拉里缺乏必要的数据安全意识,在担任美国国务卿期间私自架设服务器处理公务邮件违反联邦信息安全管理要求,触犯了美国国务院有关“使用私人邮箱收发或者存储机密信息为违法行为”的规定。私自架设的邮件服务器缺乏必要的安全保护,无法应对高水平黑客的攻击,造成重要数据遭遇泄露并被国内外政治对手充分利用,最终导致大选落败。
类似事件:2016年3月,五角大楼公布美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数百份邮件是经由私人电子邮箱发送,卡特再次承认自己存在过失,但相关邮件均不涉密。
7. 法国数据保护机构警告微软Windows10过度搜集用户数据
关键词:过度收集数据,知情同意,合规,隐私保护
2016年7月,法国数据保护监管机构CNIL向微软发出警告函,指责微软利用Windows 10系统搜集了过多的用户数据,并且在未获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跟踪了用户的浏览行为。同时,微软并没有采取令人满意的措施来保证用户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没有遵守欧盟“安全港”法规,因为它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就将用户数据保存到了用户所在国家之外的服务器上,并且在未经用户允许的情况下默认开启了很多数据追踪功能。CNIL限定微软必须在3个月内解决这些问题,否则将面临委员会的制裁。
大数据时代,各类企业都在充分挖掘用户数据价值,不可避免的导致用户数据被过度采集和开发。随着全球个人数据保护日趋严苛,企业在收集数据中必须加强法律遵从和合规管理,尤其要注重用户隐私保护,获取用户个人数据需满足“知情同意”、“数据安全性”等原则,以保证组织业务的发展不会面临数据安全合规的风险。例如欧盟2018年即将实施新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就规定企业违反《条例》的最高处罚额将达全球营收的4%,全面提升了企业数据保护的合规风险。
类似事件:2017年2月,乐视旗下Vizio因违规收集用户数据被罚220万美元。
8. 黑客攻击SWIFT系统盗窃孟加拉国央行8100万美元
关键词:网络攻击,系统控制权限,虚假指令数据,网络金融盗窃
2016年2月5日,孟加拉国央行被黑客攻击导致8100万美元被窃取,攻击者通过网络攻击或者其他方式获得了孟加拉国央行SWIFT系统的操作权限,攻击者进一步向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发送虚假的SWIFT转账指令。纽约联邦储备银行总共收到35笔,总价值9.51亿美元的转账要求,其中8100万美元被成功转走盗取,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网络金融盗窃案。
SWIFT是全球重要的金融支付结算系统,并以安全、可靠、高效著称。黑客成功攻击该系统,表明网络犯罪技术水平正在不断提高,客观上要求金融机构等关键性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和数据保护能力持续提升,金融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必须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协同联动,并开展必要的国际合作。2017年3月1日生效的美国纽约州新金融条例,要求所有金融服务机构部署网络安全计划,任命首席信息安全官,并监控商业伙伴的网络安全政策。美国纽约州的金融监管要求为全球金融业网络安全监管树立了标杆,我国的金融机构也需进一步明确自身应当履行的网络安全责任和义务,在组织架构、安全管理、安全技术等多个方面进行落实网络安全责任。
类似事件:2016年12月2日,俄罗斯央行代理账户遭黑客袭击,被盗取了20亿俄罗斯卢布。
9.海康威视安防监控设备存在漏洞被境外IP控制
关键词:物联网安全,弱口令,漏洞,远程挟持
2015年2月27日,江苏省公安厅特急通知称:江苏省各级公安机关使用的海康威视监控设备存在严安全隐患,其中部分设备被境外IP地址控制。海康威视于2月27日连夜发表声明称:江苏省互联网应急中心通过网络流量监控,发现部分海康威视设备因弱口令问题(包括使用产品初始密码和其他简单密码)被黑客攻击,导致视频数据泄露等。
以视频监控等为代表的物联网设备正成为新的网络攻击目标。物联网设备广泛存在弱口令,未修复已知漏洞、产品安全加固不足等风险,设备接入互联网后应对网络攻击能力十分薄弱,为黑客远程获取控制权限、监控实时数据并实施各类攻击提供了便利。
类似事件:2016年10月,黑客通过控制物联网设备对域名服务区发动僵尸攻击,导致美国西海岸大面积断网。
10. 国内酒店2000万入住信息遭泄露
关键词:个人隐私泄露,第三方存储,外包服务数据权限,供应链安全
2013年10月,国内安全漏洞监测平台披露,为全国4500多家酒店提供数字客房服务商的浙江慧达驿站公司,因为安全漏洞问题,使与其有合作关系的酒店的入住数据在网上泄露。数天后,一个名为“2000w开房数据”的文件出现在网上,其中包含2000万条在酒店开房的个人信息,开房数据中,开房时间介于2010年下半年至2013年上半年,包含姓名、身份证号、地址、手机等14个字段,其中涉及大量用户隐私,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
酒店内的Wi-Fi覆盖是随着酒店业发展而兴起的一项常规服务,很多酒店选择和第三方网络服务商合作,但在实际数据交互中存在严重的数据泄露风险。从慧达驿站事件中,一方面,涉事酒店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管理措施,未能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权限,使得第三方服务商可以掌握大量客户数据。另一方面,第三方服务商慧达驿站公司网络安全加密等级低,在密码验证过程中未对传输数据加密,存在严重的系统设计缺陷。
不可以。查询他人开房记录是违法的,侵犯了他人的隐私权。《侵权责任法》第二条讲民事权益范围中包括了隐私权。
查开房指的是2013年10月21日出现的一个网站,该网站可查询到包括身份证号、生日、地址、手机号等个人信息,该网站一度无法访问。后该网站又能使用。
查开房网站可查到公民具体信息。查询需输入身份证号;“开房”网隐去身份证、电话号码等内容;含2000万人开房信息可下载。
2013年10月21日,“查开房”泄露信息的报道出来后,称网上还有一个名为“开房”的网站。“开房”的网站,名为“两千万某记录查询系统”。输入自己的姓名后按查询,查询结果显示出了开房人的开房时间、性别民族和出生日期,而身份证号以及电话、电邮、家庭住址四项信息确实被隐去或被部分隐去。
名为“开放info共享平台”的网表示,这些数据来自于百度网盘,做这个网站只是供网友娱乐,隐去一些关键信息,让“知者自知”。但就关于涉嫌泄露隐私的疑问,这名网友没有回复。
微信上“来自通讯录”的好友申请,为何有些却是陌生人?按正常来说,来自通讯录是你的熟人,只不过你不认识,但也不是绝对性,为什么这样说,假如事先把电话号码乱存到电话簿上,然后再利用通讯录来查找好友方式来添加,这样对方收到好友的添加消息就会显示来自通讯录,所以别过分相信好友来自通讯录。特别是现在微信官方进行对添加好友这一项严格控制之后,很多朋友为了吸粉,各种手段都用上,陌生人很少人愿意添加,就走假装熟人这一条路,所以他们第一手段就是动用通讯录这一个办法,走通讯录这条路,可以说是目前最安全的手段,因为各种APP为了争取流量这一块,首先让通讯录好友这一块自动导入,这样达到最快的打开流量的方式,因此目前添加好友普遍都是利用通讯录这手段来添加更多的好友。
微信作为一个私人的社交工具,本来应该是朋友间聊天的场所,但却总会收到一些陌生人的好友申请,让大家对自己的微信隐私安全担忧。下面就来看看这些“来自通讯录”的陌生人是怎么回事吧!
“来自通讯录”的陌生人是怎么回事?
其实,所谓的“来自通讯录”,并不是指你的通讯录,而是对方的通讯录。所以,只要对方有你的手机号,将其添加到自己的通讯录中,添加好友时就会有“来自通讯录”的提示。
解决方法:在“设置—隐私—通讯录”中,开启“加我为朋友时需要验证”,并关闭“向我推荐通讯录朋友”。
接着在“添加我的方式”中,关闭通过“手机号”和“QQ号”查找功能。
此外,还有一点需要考虑到的就是:陌生人为什么会有我们的手机号码?这就涉及到隐私泄露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隐私到底是通过什么途径泄露出去的。
1、软件权限不轻易给
对于一些需要获取联系人、位置权限的软件,一定要慎重选择,不要轻易就同意。另外,下载软件一定要通过正规途径,不要在网上随意下载软件。
2、网上测试不要做
现在的网上测试种类繁多,除了明目张胆要求填写个人信息的外,有些则会在后台悄悄获取,所以,网上测试还是最好不要乱测。
3、不明链接不要点
在微信群上看到不明链接,不要随便点击,以免遇到钓鱼网站,导致手机中毒。
4、免费WiFi不要蹭
现在到处都是免费的WiFi,要学会辨别,对于来路不明的WiFi不要链接,以免落入圈套。手机上的WiFi功能不用时要及时关闭,以免自行连上免密码WiFi。
5、重要信息直接备份到本地
对于涉及隐私的内容,就不要备份到云端,还是直接备份到本地比较安全。
在电脑上下载强力苹果恢复精灵,打开进入软件界面后,按照提示进行操作,不管是聊天记录、图片,都可以直接恢复,导出到电脑上,更加安全。
微信上“来自通讯录”的好友申请,为何很多都是陌生人?
随着手机软件的普及,人们似乎早就习惯了用微信来聊天。而且随着大家交往的越来越多,微信上的好友数量也是越来越多。大家肯定都遇到过被别人添加好友的情况,虽然显示的是通过通信录添加,但是实际上那些人我们根本不认识。
首先,我们信息的泄漏,导致出现陌生人为好友的情况越来越多。我们通过淘宝购物、注册各种软件,都会出现要我们输入手机号的情况,其实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手机号已经遭到了泄漏。那些不法分子可能把我们的电话号码添加到他们的通讯录里,然后用熟悉的方式和我们打招呼,这样就给我们早成了假象,认为添加的人是我们的好朋友,其实却是陌生人。
其次,很多人都买我们的信息。对于很多微商来说,他们需要去多添加好友,因为那些人都意味着是他们的潜在客源,所以他们会向他们购买很多的手机号信息,或者随意在自己的通讯里输入手机号,然后添加对方为好友。
一般通过“好友通讯录”申请加微信好友的按理来说应该都是熟人,但是等到我们放松警惕不假思索的加上对方之后,发现并不认识对方,并且大部分情况下对方帐号不是微商就是处于非正常状态,这些现象都是有原因的。
1.不法分子别有用心。
我们添加为微信好友都要发送验证信息,大部分人的验证信息都是名字或者是双方熟知的事物,这样便可以顺利通过,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能迅速通过方法就是来自“好友通讯录”的申请。这样 不法分子在验证信息输入“好友通讯录”,微信就会显示来源“好友通讯录”,因为很少人会留意这些细节,以此蒙混过关的案例比比皆是。
2.信息泄露。
在网络社交如此发达的今天,想要严格的保密自己的私人信息似乎很难。且不说有新闻曝光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黑 科技 收集和售卖个人信息。 日常生活中,各种扫码关注送礼品,网络购物,订外卖,甚至连接陌生WiFi,都有可能泄露自己的个人信息,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手机号码的泄露。 得到我们手机号码的都是陌生人,因此就不奇怪为什么微信上来自“好友通讯录”都是不认识的人了。
3.瞎猫撞着死耗子。
八成以上的微信用户都将微信号和自己手机号绑定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微信的“添加好友”中任意输入一个手机号就可以查到对方的微信号码。 一些人会为了获得大量的微信用户好友,会连续的输入手机号码,批量添加好友。
这种情况我个人是有亲身经历的,很好奇为什么会有你的电话号码?我上次接到一个家乡那边的电话,很好奇会是谁打给我,然后接到是一个教育机构,还知道我的学历是什么,问我要提升学历吗!那时候我就很纳闷了,知道我号码没关系,连学历都知道,我可是刚刚毕业,档案都还没转到本地呢,我不知道哪里有泄露!
第二个就是微信上的美女加你好友一般会来自通讯录,可我一点都不知道是谁加的我,好奇就加了,然后群发一段文字给我,卖茶叶的。mmp我就服了,一点基础不打就开车了!这种就不想说了!
第三个是让你投资,什么股票配资,牛股,云交易啊,等等。这都是微信营销手段,说白了就是引流,以前还有扫二维码的,现在可能由于成本高,现在也就手机号码,别人添加你!以上就是我的经历!
“坐地日行八万里”,地球上现人口70多亿,我国14人口中能看手机且安装微信的三亿还多,估计一个人一生中先后认识的不足三千,能叫出的名字仅有千余。微信中愿加我好友的陌生人甚多。原因是我被好友们拉入了几个群。偶尔在群里发表点看法,被群友发现,一些从未谋面的人请求与我通联,我来者不拒,在交流中也没有发生不愉快的情况。为人,谨慎虽好,但也不必过于,熟人多了好问路啊![耶][呲牙]
我也经常收到这样的好友申请啊,说是来自通讯录,可是翻遍了通讯录都发现,我并不认识这个人啊!!头像还是一个超级漂亮的小姐姐!美的不得了啊!
这到底是什么套路,我瞬间有点慌,颤抖着点了同意想看看这是何方妖孽!找我何干!
加上之后,小姐姐先是问我,约吗????哦,忘了说,答主的头像是一个帅气的小哥哥。
啊,不约不约,好学生不约
然后小姐姐看我拒绝的很直接,就跟我说,那你去看看我的朋友圈吧,有好照片哟。
什么?!好照片?难道是传说中的18禁!
不,我不是那样的猥琐的人,我真的是带着一种好奇她到底要作什么事的心点开了她的朋友圈!
不出所料……买面膜吗亲,我们面膜可以另你的脸起死回生哦?原来是微商!
好气哦,感觉小心灵被欺骗了!
嘿嘿嘿,这些都是微信套路呀,走过最长的路就是你的套路!!
很简单。只要对方把你的号码保存在他的手机通讯录就行。根本不用认识你,更不用经过你允许。也许他随便输个号码正好是你的电话号码,又或者他是批量保存的,上千上万个号码里正好有你的号码。这种操作一般都是骗子。
你们回答的这些都没有切中要害。我相信题主也是知道的,就是把陌生人的号码存在自己的通讯录里,那么微信必然显示来自通讯录。
那么你的号码为什么会被她或者他知道呢?这一是,你的信息被倒卖了。其实从你开始拥有第一个号码开始,这种倒卖行为就开始了。就算你没有号码的那些年少的日子里,你的爸爸妈妈一样会接到各种微信添加,什么这个培训那个夏令营的。二是,以前网络上各种大规模信息泄漏。比如什么“2000万开房数据”,这里面就有2000万条电话号码,有心人只要将这2000万发展千分之一,那也是2万个客户。虽然国家大力打击,但类似这2000万数据网上仍旧能够下载到。
有人可能说2000万数据都是多年前的事了,还有几个人会保留老号码?其实,这是不懂商业的,你想想,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人如果还保留原来的号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人都属于忠实的人,如果服务好了,那就是你的忠实客户。现实里争夺这部分客户的哪家不是打得头破血流呢?
这个很简单,就是遇上了有耐心的骗子。
1、有不法分子依靠买卖个人资料为生,买家在买到以后,会把手机号存到他的手机上,然后通过同步通讯录,在通讯录里直接添加。
2、现在腾讯对微信号的监管很严格,例如对新加好友进行大额转账,经常这样操作的账号,一般都会被监管。频繁加好友,频繁被拉黑的也会被监管。
3、这种只加好友不说话的都是在“养号”,为了防止被监管,一般都不说话,这样就可以多待几天,然后被遗忘,然后你就成了比较稳定的好友。
4、用这种操作,把微信号养成像一个正常号的样子,后期拉各种群,进行其他各种活动就显得比较正常。
5、有的为了拉下线,把微信号加超级多的人,达到几千人,看起来他的生意很不错,然后各种想赚点外快的人就有可能交代理费啊什么的。
6、都是本着要想发,众人头上刮,骗个几百块,都没法进行追讨。
“您所乘坐的航班出现故障不能起飞,收到信息及时联系专线4008162378办理变更或退票……”福州市民梁先生在同程网上预订了两张南宁飞往福州的机票,可就在登机前两天,他却收到了机票“退改签”的短信,上面清清楚楚显示着他的真实姓名、证件号码、航班信息。
“到底是谁泄露了我的航班信息?”差点信以为真的梁先生在确认发来短信的号码并非航空公司的客服热线后,才明白这是一条诈骗短信,没有上当。但对于自己的信息如何让对方知晓,他却一直想不通。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突飞猛进,网上购物、移动支付、大数据等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个人信息安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风险,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持续增多。面对个人信息泄露引发的信息买卖、无端骚扰和电信诈骗,公民尚需小心防范,公安机关对个案的打击,也对此类犯罪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但如果因信息安全监管本身存在漏洞,那将会直接导致公民安全受威胁、财产受损害,使我国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体系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航班被陌生人取消
乘客信息安全存漏洞
“民航旅客订座系统”(Eterm系统),是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信”)开发的订票系统。由于该系统操作界面是黑色背景、绿色和黄色字体,因此又被业内人士称为“黑屏系统”。
作为目前国内各大航空公司的订票系统,“黑屏系统”面向航空公司、机场、机票销售代理等机构,主要提供航空客运业务、航空旅游电子分销等服务。
今年2月,林女士通过一家航空公司官方APP软件预订了一张从北京飞往英国伦敦的机票。4月19日,她突然接到APP发来的信息,称她订的机票已经成功退票。林女士坚称自己从来没有申请过退票,但经该航空公司客服确认后,这一行为正是林女士自己通过APP软件操作所致。林女士再次打开APP确认,发现“常用乘机人”中竟然有几个陌生人的资料。这些人的姓名、联系方式、身份证号码、开户银行和卡号全都一目了然,另外还有十几条不属于林女士的航行记录也都赫然在列。而林女士的机票,就是其中一个关联人取消的。
这个关联人发现自己收到了从北京飞往英国的航班提示,但自己并没有购票过,便选择了取消。本应安全隐密的订票信息竟毫无保留地呈现在陌生人面前,而对方只需要动动手指,就可以任意对这些信息进行修改、取消等操作。
据某机票代理商负责人介绍,有权限查看并有可能泄露乘客航班信息的源头,主要有机票代理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中航信工作人员以及黑客这4大类人群。他们通过不同渠道和权限,在Eterm系统上只需输入乘客身份证号,就能查到包括乘客相应航班的座位、舱位、电话号码等详细资料,完全不需要乘客本人的验证。
因此,尽管信息泄露渠道繁多,但源头都指向了Eterm系统。虽然登录该系统需要特定的账号密码,但信息“倒爷”们会通过淘宝、QQ等网络平台向机票代理商、航空公司工作人员购买账号密码,或者直接通过“黑客”手段,通过软件将一个账号分出数个小号,便可顺利访问中航信的数据库。
事后,虽然航空公司APP工作人员回应称,机票被别人取消是软件系统漏洞才闹出了“大乌龙”,然而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却并不只是一个偶然事件。
信息泄露防不胜防
安全监管需兼顾平衡
2013年底,一家为全国4500多家酒店提供网络服务的公司因系统存在安全漏洞,致使全国高达2000万条宾馆住宿记录泄露。2015年初至2016年6月,丁某在不法网站上非法下载获取这些宾馆住宿记录等公民个人信息,并上传至自己开办的“嗅密码”网站。
该网站除了能够查询住宿记录外,还提供用户QQ、部分论坛账号及密码找回功能。其中住宿记录共有将近二千万条,用户经注册成为会员后,可以在网页“开房查询”栏目项下,以输入关键字姓名或身份证号的方式查询网站数据库中宾馆住宿记录(显示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地址、住宿时间等信息)。自2015年5月份左右,丁某开始对该网站采取注册会员方式收取费用。一年时间里,“嗅密码”网站共有查询记录49698条,收取会员费191440.92元。此案经审理后,丁某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二万元。
公安部网络技术研发中心主任许剑卓分析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已经成为其他各类犯罪的上游犯罪,不管是敲诈勒索、电信诈骗等等各类犯罪,多数以非法获取个人信息为前提。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颜茂昆认为,大数据时代,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数据只有通过流动、共享甚至交易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价值、经济价值,而这些数据在流动和交易过程中,又极易产生个人信息扩散、失控的危险。因此,处理大数据发展的现实需要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之间的关系应有两个关键词:一是兼顾,二是平衡。
颜茂昆认为,所谓兼顾,就是在发展大数据的同时,必须依法保护公民个人的信息安全。只有包括个人信息在内的数据在法律的保护下安全迅速地收集和流通,才能够真正地推动我国信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平衡,就是在两者之间寻求一个结合点和平衡点,在法律层面为个人信息交易和流动保留了一定的空间。颜茂昆举例说,网络安全法规定,网络运营者不得泄露、篡改、毁损其收集的个人信息,未经被收集者同意,不得向他人提供个人信息,但是经过处理无法识别特定个人且不能复原的除外。“这个规定是要严格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对网络运营者提出要求,但是同时也为数据提供留下了一些空间。”颜茂昆说。
“谁收集谁负责”
法律责任界定日渐清晰
当前,不少网络运营者因为履行职责或者提供服务的需要,掌握着海量公民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将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和严重危害后果。
《法制日报》记者注意到,公民个人信息泄露,往往存在于信息收集源头到信息倒卖之间的多个环节中。在机票信息泄露事件中,由于从Eterm系统源头到乘客,中间经历了中航信、航空公司、第三方航空APP、机票代理商、在线订票网站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存在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这也导致了个人信息泄露的受害者难以维权追责。
针对取证难、追责难的困局,网络安全法明确了网络信息安全的责任主体,确立了“谁收集,谁负责”的基本原则。其中,第40条明确规定:“网络运营者应当对其收集的用户信息严格保密,并建立健全用户信息保护制度。”
5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共13条,进一步明确侵犯公民信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有关法律适用问题,其中便对如何处理拒不履行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管理义务行为进行了明确。
颜茂昆介绍说,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主体是网络服务提供者。《解释》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拒不履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经监管部门责令采取改正措施而拒不改正,致使用户的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造成严重后果的,应当依照拒不履行信息网络安全管理义务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此外,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相关联的另一个犯罪是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颜茂昆说,实践中,一些行为人通过建立网站、通讯群组等供他人进行公民个人信息交换、流转、销售,以非法牟利。
根据刑法规定,设立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情节严重的,构成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最高法经研究认为,供他人实施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实际上属于“用于实施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
因此,《解释》规定,设立用于实施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活动的网站、通讯群组,情节严重的,应当以非法利用信息网络罪定罪处罚;同时构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依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定罪处罚。
许剑卓说,随着《解释》即将从6月1日起实施,公安机关将针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从重点打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源头,落实网络服务商的网络安全防护责任,打击购买、收售、交易、帮助建立平台和通讯群组整个利益链条三方面开展工作。
为切实加大对行业“内鬼”参与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案件的惩治力度,《解释》明确了在认定“情节严重”时,对行业“内鬼”泄露信息的数量、数额标准都要减半计算,降低了入罪门槛。“这为我们更好地打击这类犯罪提供了法律基础。所以下一步我们要追查源头,深挖行业‘内鬼’。”许剑卓说。
与此同时,“一些手机APP会收集和它的业务无关的信息,比如公民行踪轨迹、通话记录,这种情况相当普遍。这些服务商没有依法落实有关安全防护措施,导致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许剑卓称,“下一步,我们将结合网络安全法的实施,进一步强化安全监管,要求这些服务商落实相关的监管义务。对于未按法律要求、未落实相关义务而导致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我们将根据这次司法解释和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予以严厉打击。”
微信用户都将微信号和自己手机号绑定在一起,所以我们在微信的“添加好友”中任意输入一个手机号就可以查到对方的微信号码。 一些人会为了获得大量的微信用户好友,会连续的输入手机号码,批量添加好友。 这种情况我个人是有亲身经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