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历史悠久,据考,广东10多万年前已有“曲江马坝人”生息繁衍。秦末汉初,曾一度称南越国;汉代,番禺是全国著名都会;唐代,广州开设“市舶司”,成为著名对外贸易港口;至清代,佛山已成为全国手工业中心和四大名镇之一。广东还具有悠久的商业贸易和接纳外来文明的传统,是我国现代工业和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商口岸之一和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广东还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祖籍广东的港澳同胞约600万人,华侨、华人约2200万人,约占全国的2/3,遍布世界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集中在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法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地。
广东省是我国人口较多且较稠密的省份之一。据统计部门发布的人口数据,广东省2007年底常住人口为9449万人(户籍人口8156.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5966.1万人,城市化率为63.14%,人口密度达到526人/平方千米。全国56个民族中广东有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4%,以壮族、瑶族、畲族、回族、满族等为主。
广东省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改革开放推动广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广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经济繁荣,社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初步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三低两高一增加”的良好发展趋势。200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673亿元,相比2002年年均增长14.5%,比上年增长14.5%,占全国比重由2002年的1/9提高至1/8,经济总量继超过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中国香港后又超过中国台湾。人均生产总值超过4000美元。财政收入与经济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由2800亿元增加到775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由1201亿元增加到2785亿元,按可比口径年均分别增长21.4%和19.5%,2007年分别比上年增长34.7%和28.0%。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3.4倍。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2.3%,保持在相对合理水平。消费与投资趋于协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598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595亿元,年均增长19.3%,保持投资增幅低于而经济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态势。
(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广东省产业布局和结构日趋合理,现代产业体系已具雏形,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明显。高新技术产品产值由2002年的470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87万亿元,电子信息和家电产业升级加快。轻、重工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39∶61,九大产业主导作用增强。以广州汽车为龙头的珠江三角洲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大石化产业和沿海石化基地建设稳步推进,轿车、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居全国前列,船舶、能源设备、数控机床等关键装备制造取得新突破。中医药产业加快发展。专业镇和产业集群优化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第三产业增加值由6344亿元增加到1.3万亿元。物流、金融、信息、会展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蓬勃发展,旅游业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旅游外汇收入占全国的1/5强,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成效显著。农业增加值达到1746亿元,年均增长3.8%。
(三)自主创新成效突出
创新型广东建设进展良好,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连续多年居全国第三位。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2年的45.8%提高到2007年的50%以上。与教育部、科技部共同推动产学研合作,2007年实施项目4100多项。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开展粤港联合招标,在高端家电、生物医药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专利申请和授权量继续居全国首位,发明专利申请量从2005年起跃居全国第一位。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分别由35个、118个、27件增加到299个、665个、108件,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4个,均居全国前列。技术标准战略成效明显,参与制定修订国际标准107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2295项。多层次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基本形成。
(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重大跨越
广东省近5年共安排重点项目292项,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197项,累计完成投资5835亿元,促进交通、通信基础设施水平显著提升,能源电力保障能力大幅提高。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520千米,比2002年增加近1倍,所有地级以上市通高速公路,与陆路相连省(区)的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全部打通,基本形成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4小时经济生活圈。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等10个铁路项目,总里程超过1000千米。珠江三角洲千吨级骨干航道网加快建设,全省港口体系布局逐步完善。新增成品油运输管道1250千米。发电装机容量达5932万千瓦,比2002年净增2344万千瓦,完成电网投资907亿元。通信网络规模和用户增长迅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进展顺利。
(五)绿色广东建设成效明显
广东省扎实推进节能减排,2006年单位GDP和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全省及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全省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节约集约用地成效明显,5年平均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预计比上5年下降60%。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覆盖率达55.9%,城乡环境景观改善。韶关丹霞山和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
(六)城乡和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增强
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格局初步形成。粮食生产在连年受灾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现代农业、效益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总量稳居全国首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居环境改善。全面取消农业税,大力清理涉农收费,农民负担大幅减轻。农村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投资和消费增幅呈现高于城镇的好势头。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山区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近年来67个县(市)和山区5市的生产总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东、西两翼发展提速。民族地区发展加快。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成效显著,环珠三角产业转移带初步形成。珠三角产业优化升级,整体实力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突出。
(七)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新型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运营体系基本确立,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进一步优化,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5年增长1.39倍。民营经济发展实现大跨越,成为经济增长、税收增加、科技进步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总数超过340万户,比2002年增加140多万户。民营经济实现的增加值和税收分别由2002年的5265亿元和536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28万亿元和1740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0%和近30%。成功举办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八)外经贸强省建设步伐加快
对外贸易增长方式逐步转变,进出口趋向均衡发展,市场多元化格局进一步形成。进出口总额由2002年的2211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6340亿美元,5年增长1.9倍,2007年比上年增长20.2%。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一般贸易出口所占比重由18.3%提高到28.4%。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内增值率达56.6%。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00亿美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外资集中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非金融类企业达到1804家。对外投资和工程承包快速发展。与东盟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口岸工作和“大通关”建设成效显著。
(九)粤港澳合作及泛珠三角区域等合作成效突出
全面实施CEPA,与港澳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制造业与服务业合作并进,投资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顺利,社会民生领域合作不断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扎实推进,建立了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合作机制,制定和实施区域合作发展规划,联合成功举办四届泛珠论坛和经贸洽谈会,各领域合作深入推进。与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加强,援藏援疆、对口帮扶积极开展。粤台经贸合作成效显著。
(十)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广东建设初见成效
广东省注重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农村安居工程的投入,基本建立起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向城乡居民覆盖。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得到完善,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创业富民工程、智力扶贫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启动。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扩大,稳居全国首位。在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2007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7699元和5624元;高中阶段教育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在校生从2002年的180万人增加到2007年的306万人,毛入学率由44.7%提高到65.4%。职业技术教育迅猛发展。高等教育实现大跨越,普通高校增加到109所,在校生由46.8万人增加到112万人,毛入学率由15.3%提高到25.6%,民办教育规范发展,素质教育有效推进,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强省战略深入实施,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
广东省社会经济在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仍然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矛盾突出,食品、居住类价格涨幅较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均衡等制约因素。
当前,国内外已进入科学发展新时代,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广东省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东必须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
2003年9月1日,广东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实施《十项民心工程》的通知。
一、全民安居工程
·确保到2010年全省农村15万户危房改造全部完成。
·力争用5年时间,基本解决石灰岩地区的农户搬迁和5000户海上渔民上岸居住。
·力争用3年时间,帮助3万多城镇双特困户达到人均住房面积8平方米以上。
二、扩大与促进就业工程
·确保“十五”期间全省每年净增就业岗位70万个。
·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
·加大再就业资金投入,2003年至2005年,每年安排各项再就业补贴1.34亿元。
·强化再就业技能培训。力争5年内,全省技校在校生扩大到36万人。
·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力度。从今年起至2007年,每年培训输出山区农村劳动力45万人。
三、农民减负增收工程
·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确保农民负担减轻50%以上。
·力争用8年时间,基本实现全省通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
·继续抓好农网改造,力争2006年农村电价降到0.7元以下。
·做好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工作。
四、教育扶贫工程
·省财政每年安排4亿元以上资金,用于资助农村人均年收入低于1500元的困难家庭子女义务教育阶段的书杂费。
·省财政安排28亿元,加大薄弱学校改造力度,妥善解决镇、村两级教育负债。
·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大学生申请助学贷款贴息。
五、济困助残工程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养老保险工作。省财政今年再安排1亿元,支持15个困难地区3.1万名下岗职工理顺劳动关系。
·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救助机制。
六、外来员工合法权益保护工程
·依法维护外来员工合法权益。
·关心外来员工子女入学、入托问题。
七、全民安康工程
·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
·改造农村薄弱卫生院,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到今年底,全省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要达到30%,2006年达到60%。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
·继续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
八、治污保洁工程
·继续实施全省碧水工程和蓝天工程计划。到2010年,全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不低于60%,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不低于70%。
九、农村饮水工程
·切实解决粤西、粤北、粤东缺水地区“饮水难”问题。
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
·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用3~5年时间,完成120宗城市防洪大堤建设。
切实贯彻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德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有关防治雨水口污染的法律法规十分健全。解决杜绝企业的偷排乱排和雨污混排。切实开展清源行动和进行治污保洁工程。 长期进行宣传活动,提高的公民环保意识较强,自觉做到不往雨水口乱扔垃圾、吐痰,主动维护城市的水环境。从源头上保障了雨水口免受垃圾污染。对雨水口的保护工作有必要写进中小学教材。要注重宣传效果,传媒要杠上社会责任之大旗,大张旗鼓地进行这些在发达国际很普通的公民常识、而在中国绝大数人并不知道的概念的启蒙和宣传。 恢复泔水回收,而坚决禁止将其倾倒入雨水口 使用防盗的雨水口篦子 设立路面雨水截污装置和采取措施封闭雨水口,防止泄漏的油品化学品进入雨水口
为了控制路面带来的树叶、垃圾、油类和悬浮固体等污染物,可以在雨水口和雨水井设置截污挂篮和专用编织袋等,或设计专门的浮渣隔离、沉淀截污井。这些设施需要定期清理。
在油品化学品泄漏事故发生时,立即采取措施封闭雨水口,使用雨水口围堵封盖,确保泄漏的油品和化学品不进入雨水口。
现在没有松岗镇了 归属了大沥 统称大沥镇
大沥
乡镇概况
大沥镇位于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东接广州,南接佛山市禅城区,西接狮山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广茂铁路、321、325国首、广佛、广三高速公路、广州西环高速公路、穗盐路及南海区桂和、桂丹路贯穿境内,是云南、广西、海南、粤西进入广州的西陆路门户。距广州白云(花都)新国际机场15公里,距离国家一级港口南海港仅10公里。前往香港、澳门的车程约3小时,形成四通八达、交通便捷的交通网络。总面积125.77平方公里,下辖大沥、盐步、黄岐等3个办事处,10个居委会和32个村委会,常住人口24.4万人。大沥经济发达,形成了有色金属加工、摩托车制造、内衣制造、房地产、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
地理位置及气候
大沥位于南海区中部,地处广州和佛山两地之间,东距广州9公里,南接佛山禅城区,素有“广佛走廊”之称,是321和325国道的交汇点,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南海八大镇之一。该镇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而季节分配极不均匀,降水量主要集中再4-9月,干湿季分明,季风影响显著。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雨日较多;夏季高温湿热,水气含量大,暴雨集中;秋季常有雷雨和台风;冬季低温。雨水较少。
地形
地形以平原为主,占全区总面积的78.6%,其次是丘陵台地占13.2%,河涌,水库等水面占7.2%,山地1%。地势西高东低,西部是小丘陵地带,最高点仙人岭77.7米,东部为平原区。
[编辑本段]工业发展
大沥镇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经过20多年的努力,集聚了强劲的经济实力。镇内工业发达,铝型材业、内衣业名扬海内外,获得了“中国铝材第一镇”、“中国有色金属名镇”、“中国再生金属物流加工基地”和“中国内衣名镇”等称号;其他如五金机械、家电、玩具、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等行业也形成相当规模。
[编辑本段]农业发展
大沥商贸繁荣,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各类专业市场商贾云集,成交活跃,为远近闻名的商品集散地。金融保险、餐饮旅业等各种服务业齐备。万科、雅居乐、碧桂园等房地产项目带动效应明显,名优楼盘供不应求。繁荣的经济,强劲的实力为大沥镇的进一步腾飞打下了雄厚的基础。到2005年底,全镇共有工商业17700多户,规模以上企业338家,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41家,有5家企业的产品获“中国名牌”称号;另外还有获“国家免检产品”、“广东省名牌产品”、“广东省著名商标”等各项称号的企业数十家。
在工商业高速发展的同时,大沥农业不断自我提升,朝着集约化、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涌现了一些科技含量高、产值大、效益好的现代农业“新亮点”。
秋茄:盐步独有的黄皮园秋茄至今已经有 300 多年历史,由于其具有颜色青绿、条细、柔软嫩滑、籽少等特点,享有“观音手指”的美称。至今仍闻名于珠三角、港澳台以及东南亚等地区。2003年成功注册成为南海区首个农业商标。
大顶苦瓜:大沥谭边种植大顶苦瓜已有50多年历史,逐步发展至现在的基地化生产,2000年被省农业厅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大顶苦瓜肉厚、味甘、微苦、品质优,含维生素较高,有药用价值,能清热、降火、解毒,单果重达250-400克。大顶苦瓜可制作出多种菜式,深受消费者喜爱。
沙皮狗:大沥是世界四大名犬之一——沙皮狗的原产地。沙皮狗皮毛短而粗,品种在犬类中独一无二。每年大沥都会举行沙皮狗展,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好狗之人
[编辑本段]精神文明
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深入开展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的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不断提高。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沥雄和沥兴被评为南海区文明社区,河东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沥东村喜获中央文明委颁发的“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称号。
民主法制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依法治镇和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发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参政议政和监督作用,落实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认真做好广播电视站和卫生监督分所的行风评议。加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的固本强基工程,依法依规完成村委会、居委会和村民小组的换届选举工作,推进基层民主进程。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队伍管理。加强廉政建设,重视审计监督。大力推行政务、村务、警务、院务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工作得到有效落实。
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扎实开展“两抢一盗”、“夏秋攻坚”和“粤鹰”行动等专项严打整治,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推进社区警务改革,加强群防群治队伍建设,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强化出租屋和流动人口管理,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大力推广钟边村“视频创安”经验,渔业村、平地麦边村民小组等单位相继建立了电子警察监控系统,积极创建安全小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重视消防和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三小场所”和碎布市场等专项整治,消除事故隐患,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深入排查调处社会不稳定因素,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有效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编辑本段]基础设施
大沥基础建设步伐加快。大力配合佛山“一环”和虹岭路的建设,全面启动广佛新干线建设工程,推进了桂澜路北延线及跨线桥的建设,修建了凤兴路、兴虹路、联滘路、联江路和沥西大道,完善了长虹岭工业园区的路网配套。公交事业有新发展,新增公交线路8条,推进了盐步公园、十二届省运会网球比赛场馆等文体设施建设。启动了城南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工程,谢边村地埋式无动力污水处理系统应用效果明显。部分地区的排水系统和道路照明系统逐步完善。推进了河东110千伏变电站和丹桂220千伏变电站工程。开展了陆边、太平、大滘、瓜步汛等水利工程建设及镇水围、盐联围岸线的整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新增固定电话8158门。
城乡环境逐步改善。严格环保审批程序,重视“三废”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推行“大市政”管理模式,治污保洁工作有效开展。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加大,市容市貌有所改观。加强农村环境现代化建设,大搞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人居环境不断优化。
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国内增值率达56.6%。吸收外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累计实际吸收外资700亿美元,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投资逐步上升为主导地位,外资集中投向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加快推进,在9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的非金
国平均水平的63.9%和41.1%,分别居全国第二低位和最低水平,2007年继续降低;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近两年持续下降。全省及珠江三角洲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50%和60%。全省环境
力大幅提升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初步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三低两高一增加”的良好发展趋势。2007年全省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673亿元,相比2002年年均增长
难”问题。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用3~5年时间,完成120宗城市防洪大堤建设。雨水口的治理建议切实贯彻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德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有关防治雨水口污染的法律法规十分健全。解决杜绝企业的偷排乱排和雨污混排。切实开展清源行动和进行治污保洁工程。
十、城乡防灾减灾工程·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用3~5年时间,完成120宗城市防洪大堤建设。雨水口的治理建议切实贯彻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德国、新加坡、美国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