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京秘事破解版金手指2021,奉京秘事破解版174mb

hacker2022-09-27黑客教程191

爱国主义者的故事

邓世昌

邓世昌:“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

邓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广东番禺人。1867入马尾船政后学堂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并被船政大臣沈葆璋奖以五品军功任命为“琛航”运船帮带。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李鸿章为建设北洋水师而搜集人才,因邓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而将其调至北洋属下,先后担任“飞霆”、“镇南”蚊炮船管带。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国定购的“扬威”、“超勇”两艘巡洋舰完工,丁汝昌水师官兵200余人赴英国接舰,邓世昌随往。1881年11月安然抵达大沽口,这是中国海军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线,大大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影响,邓世昌因驾舰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图鲁”勇名,并被任命为“扬威”舰管带。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升至中军中营副将,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东沟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奋勇作战,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全舰燃起大火,船身倾斜。邓世昌鼓励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右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集中炮火向“致远”射击,不幸一发炮弹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所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

邓世昌有三儿两女,长子邓浩洪,承袭世职,任职于广东水师,1947年去世;次子邓浩洋,青年早逝;三子邓浩乾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供过职,1969年逝于无锡。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

关天培

关天培(1781~1841.2.26),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另铸6000斤以上大炮40门,安置各炮台。同时抓紧训练,制定春、秋操章程。1838年,在镇远、威远炮台间增建靖远炮台,首次安设西洋铜炮,并在横档东侧水道架设排链两道。1839年,钦差大臣林则徐到粤禁烟,协助缉拿烟贩,收缴鸦片,并指挥水师多次与英舰船交火。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钦差大臣琦善至广东,一意主和,懈于防务。1841年1月7日,英方发动虎门之战,企图以武力迫使琦善屈服,出动舰船10余艘,攻占沙角、大角炮台。2月26日,英军又以战舰10艘、汽船3艘,配以登陆部队,猛攻横档岛一线6炮台。关天培于靖远炮台督军顽强抵抗,并亲燃大炮对敌轰击,负伤力战殉国。其办理广东海防的奏折公牍,辑为《筹海村集》。

徐悲鸿.(1895-1953),是兼采中西艺术之长的现代绘画大师,美术教育家。徐悲鸿出身农村,家境清贫。父亲徐达章是个村塾教师,擅长花鸟,人物画。徐悲鸿4岁开始在家塾中读书,耳濡目染,自幼对绘画发生兴趣。9岁随父学画,10岁已能作父亲的助手。农忙时,兼做耕作,贫苦的劳动生活,使他从小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作风和诚实正直的性格。他13岁时遇上大荒之年,随父走江湖,依靠鬻字卖画为生。17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家境每况愈下。八口之家的生活重担,从此落到徐悲鸿的肩上。他在小学,中学任图画教师,也到上海等地靠卖画为生。19岁时父亲去世,家境愈加贫困。

景德镇陶瓷大学教师揭《南窑笔记》著者之秘

近日,我校艺术文博学院陈宁博士在《中国文化报》上发表署名文章,题名为《南窑笔记著者之秘探析》,引发学界关注和热议,掀起一场有关《南窑笔记》著者、成书时间、内容价值等相关问题的探讨。

《南窑笔记》是清代早期出现的一部陶瓷札记类著作,采用一条一记、随写随录的撰述方式,其内容对于探究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流程及其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该书也是继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之后的又一部陶瓷工艺学力作,在学界影响力颇大。可惜的是,该书的著者及成书时间自清末以来,一直是个谜,这给陶瓷理论研究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为此,陈宁博士从史料记载、正文内容、编排体例以及稿本的流藏经过、装帧形式、书法风格等多个方面考证了该书的著者及成书时间,认为该书“当由清代学者张九钺编撰而成,初稿于乾隆42年”,并对张九钺的生平事迹做了详细介绍。

据查,张九钺,字度西,号陶园,又号紫岘山人、罗浮花农等,湖南湘潭人,清代知名学者,书香门第,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尤其在乾隆中期,张九钺曾在江西诸县治政五年,经常到景德镇调查制瓷工艺,进而撰成《南窑笔记》一书。陈宁博士在文章中表示,张九钺的这项学术成就已被学界“遗忘”百年,今人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百年谜团

《南窑笔记》是清代早期出现的一部陶瓷札记类著作,采用一条一记、随写随录的撰述方式。全书共计34条,除“引言”外,每条内容前都有标题,分别是柴窑、汝窑、观窑、哥窑、定窑、龙泉窑、均窑、永乐窑、宣窑、成宏窑、正德窑、嘉万窑、厂官窑、釉炉、配釉、坯胎、圆器、琢器、雕削、印器、镶器等。其中,涉及景德镇仿制的古名窑7条、明代窑6条,记述景德镇瓷器制作的胎、釉、彩、窑等21条。该书对于探究明清两代景德镇的制瓷工艺流程及其方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继督陶官唐英《陶冶图说》之后的又一部陶瓷工艺学力作,在陶瓷界影响力颇大。可惜的是,该书的著者及成书时间自清末以来,一直是个谜。

《南窑笔记》稿本书影

从传世的版本来看,目前《南窑笔记》通行的版本是民国初年邓实、黄宾虹二人编校整理的《美术丛书》本。该版本在卷端题名“南窑笔记”下,仅注其依据的底本是“旧抄本”,但没有提及著者及成书时间,这使学术界常将著者视为“佚名”,将成书时间限定在不太确切的清代“雍正、乾隆年间”。随后,口口相传逐渐成了“定论”,百余年来很少有人再探其究竟。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南窑笔记》“旧抄本”无从寻觅。

《南窑笔记》之《美术丛书》本书影

谜底渐现

2012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南窑笔记》稿本,封页题名《南窑笔记抄》,这极有可能是《美术丛书》本刊印的底本。该稿本由王婧点校整理,她根据《陶园年谱》的记载,认为该书“为张九钺乾隆四十二年(1777)编撰而成”。可惜她只录载了这条“孤证”,缺乏更完备、更有说服力的佐证材料,所以多年来并未引起学界的关注和重视,许多学者根本不知晓。但是,她对《南窑笔记》著者及成书时间的探索值得肯定和赞赏。笔者以此为线索,按图索骥,通过查阅大量相关资料,终于找到了更多更有说服力的证据,佐证了王婧的观点。笔者亦认为,该书当由清代学者张九钺编撰而成,初稿成于乾隆四十二年。其证据如下:

第一,从史料记载看,张九钺的侄孙张家栻在《陶园年谱》中,明确记载了《南窑笔记》的著者及成书时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张九钺]五十七岁,复之南昌,寓秋燕巢书屋,撰《南窑笔记》。”清人邓显鹤所作的《陶园年谱·传》中亦称张九钺撰有《南窑笔记》。这两条史料是目前有关《南窑笔记》著者及成书时间的最早记载,也是笔者立论的直接证据。

第二,从正文内容来看,《南窑笔记》主要记述了清代早期景德镇的制瓷工艺,这是其成书时间常被限定在“雍正、乾隆时期”的重要原因。但从古代文字避讳的角度看,文中小标题“成宏窑”中的“宏”字,本应为“弘”字,指明代的“弘治”年号,而文中却写成“宏”字,很明显是为了避乾隆帝弘历的名讳。由此看来,该书不可能成于雍正时期,而是成于乾隆时期。张九钺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尤其在乾隆中期,曾在江西诸县治政5年,完全有机会有条件到景德镇调查制瓷工艺;同时作为文人学者,又完全有能力将这些调查结果付诸文字,笔之于书,撰成《南窑笔记》。

第三,对比《南窑笔记》稿本与张九钺所撰的《晋南随笔》稿本会发现,两者在编排体例、流藏经过、装帧形式、书法风格等方面大体相同。从编撰形式来看,两书均采用一条一记、随写随录、每条内容前设一小标题的编撰形式;从流藏经过来看,两书常被私人同时收藏,如清末书法名家何绍基、当代文献学家王贵忱等,只是《晋南随笔》后被张家栻刊入《陶园外集》中,出现了刻印本,而《南窑笔记》仍以稿本形式流传;从装帧形式及书法风格来看,两书均以竹丝栏格纸,行草书体撰写而成,笔意醇净朴厚,直承晋唐家法,颇有大家风范。由此可见,《南窑笔记》应与《晋南随笔》一样,出自张九钺之手。

第四,通过查阅张九钺所作的诗集可知,他曾在乾隆四十二年至四十三年间撰成《豫章三集》,收录了《风火仙庙青花金鱼缸歌》。诗中论及的“风火仙师童宾舍身赴火而器成”一事,与《南窑笔记》之文“复有龙缸、栏板、带盒等项,巨器兴作,费繁而成,官民受累,遂使童姓火师殉窑死焉”,相互印合。此诗几乎与《南窑笔记》同时而作,当是张九钺在景德镇调查制瓷工艺时,看到御窑厂风火仙庙中残破的青花鱼缸,触景生情,有感而发。这说明张九钺确实曾前往景德镇调查制瓷工艺,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景德镇瓷业的关注和重视。

综上所述,这部对学界有重要影响力的著作《南窑笔记》,由清代学者张九钺于乾隆四十二年写录而成。

此文章刊登于中国文化报

著者其人

“知学先知人,因人以究学。”笔者有必要对张九钺的生平学问作以简要描述。张九钺,字度西,号陶园,又号紫岘山人、罗浮花农、梅花驿使等,湖南湘潭人,1721年8月30日出生于当地一个望族家庭,出身书香门第。据清人邓显鹤描述,湘潭张氏“名父之子,名子之父,同怀兄弟,昆龙季虎,雄视一时,皆著作才也”。如此深厚的家学渊源,为张九钺以后学术成就的取得打下了良好基础。

张九钺生而聪慧,少负仙才。7岁读《楚辞》,9岁通览十三经,10岁专精纲鉴古文,12岁成诸生,入县学,被视为“神童”。13岁时,游采石矶,登太白谪仙楼,醉作长歌,深得当时大学者袁枚的夸赞,名震江南,被誉为“太白再世”“青莲后身”。14岁时,试古学三湘赋,得一等七名,名公巨卿争相招纳。15岁时,被选拔为贡生。1742年4月,京城朝考,试太和门,张九钺中一等一名,入太学肄业,并考取正黄旗官学教习。1745年,教习期满,本该外用充任一地知县,他却请辞归里。此后10余年间,张九钺大部分时间在家著述,相继完成了《历代诗话》《双虹碧传奇》等书。1758年,张九钺再次入京,次年考补正红旗官学教习。1762年,参加顺天府乡试,中举人;次年又参加会试,中明通榜第三名,遂被选拔江西任知县。张九钺曾在南丰、峡江、南昌等江西多地任知县,任职期间颇有政声,百姓歌功称颂,还有立祠祀之者。1768年,因其政绩卓著,被擢升为吉安府莲花厅直隶同知,但因守孝归里,未能赴任。3年后,被重新启用,仍以知县调任广东,亦有政声。后因海阳盗案牵连落职,辞官归里。

“官既罢,贫不能自存。”橐笔游历于南昌、扬州、徽州、杭州、开封、洛阳等地,著述甚丰。其中,张九钺于1777年再次回到南昌,住在寓所秋燕巢书屋,并撰成《南窑笔记》一书。此后数年,相继完成《晋南随笔》《山川考略》等多部著作,并受多地官员之聘,纂修地方县志,在周南、临淮、昭潭等书院主讲,“作育人才,一时称盛”。1803年9月19日,张九钺因病不治,卒于家中,享年83岁,敕授奉政大夫。

综观其一生,张九钺不仅为官清正、政绩有声,而且博学多才、著作颇丰,尤以诗文显名。张九钺曾在江西诸县治政多年,经常到景德镇调查制瓷工艺,进而撰成《南窑笔记》这部清代早期陶瓷工艺学力作。张九钺这项重要的学术成就已被“遗忘”百年,不应再被忽视和遗漏。

(作者系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文化遗产系主任、中国陶瓷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杨玉环秘史

唐明皇(玄宗)天宝(742年)年间,猗氏东南杨家庄有一杨氏人家。夫妻俩口过着清贫淡漠的生活。膝下无男,生育四女。唯幼女花容月貌,聪睿过人,双亲视若掌上朋珠,起名玉环。由于家境贫寒,玉环自小常寄外婆家生活。一日其母接她回家,路过涑水河畔,见一大和尚将一小和尚按在河中。小和尚挣扎呼救。旁边有人问其原因,大和尚答道:“我们寺中长老含辛菇苦,历经多年,化齐万缘醮,好不容易凑满万人名次。小和尚竟胆大妄为,偷花了12文布施钱。致使长老终生夙愿付之东流。功果不全,此方百姓不能清净,贻害乡人。因此定要把他置于死地,以消众人之恨。”在场人说道;“他已做了此等对不起大家之事,可说是,泼水难收,追悔莫及。今日应该给他一条活命,设法挽救才是。我们何不再挂一个名,此12文钱也就满了,然后叫他立功赎罪,岂不甚好?”大和尚说:“这万缘醮,万人名字已满,只是钱数不够,不能挂名了。”众人听后叹道:“这就难了。我们管不了。”说完全部走散。杨玉环在一旁见此情景,当即出于同情之心,对其母说道,“咱们何不救救小和尚?岂能让他死于非命!”母亲说:“儿呀!这万缘醮上人名已满。既使有钱给他布施,也不能再添咱们的名字了。何况身无分文!”玉环接着说:“这个不难。我们又不图挂什么名,救人要紧。只给他钱不就是了?我这里有在外婆家给人家描龙绣凤挣得12文钱,原准备咱们路途吃用。咱不如暂时忍点饥寒,以了结今日之事。”随即把钱交于大和尚,交待他们不要写什么名字,并耐心对二人进行了劝解。二和尚高高兴兴地返回到城内妙道寺去了。长老和尚闻报后,急忙身披袈裟,赶到母女面前,屈身下拜,感激地说道:“小僧办这万缘醮,幸而善姑娘同我们结了万缘!如此助人为乐,慷慨济人之善心,实实令洒家敬佩,天长地久有时尽,吉人天相有报应。”

杨玉环长至二八,肌态丰艳,骨肉婷匀。眉不描而黛,发不染而黑,颊不脂而红,唇不涂而朱,真是天姿丽色。不久选入宫内,纳为贵妃,享尽人间荣华。连其村名也改为杨妃村,一直波延至今。一次,杨玉环省亲归里,两目痛疼,遂许下诺愿:如能早日目光明清,愿重修猗城妙道古刹,另塑金身。不几月,可巧目疾自愈,她回宫奉于万岁,即耗金数万,将庙宇浮屠整修状新。远远望去,茂林修竹,玻璃闪光、金碧辉煌,精巧玲珑,真是景致别伦。一日,杨玉环亲自到寺庙还香了愿,众僧出来迎接。客厅坐定之后,贵妃思想:此回重整庙宇,功劳甚大,名垂千秋,将来定可升为仙佛之辈。回眸一看,不见那位长老。便闷闷不乐地问道:

“你们长老在么?”众和尚答道;“他在丹房打坐,多年未曾出来应酬会客了。”贵妃听后,不由怨从心起,思想当年我出12文钱,他即赶去亲谢大恩;今日我整修庙字,花费巨金,他竟不出来盛情欢迎。这般慢待于我,真是令人可恼!当即盛怒难捺,大发雷霆。小和尚急忙跑去告知长老。不时,老和尚穿着平常衣服出来,在贵妃面前打了一拱,言道:“僧与你稽首顿拜了!”杨玉环一见,斥道:“你这贱僧,本皇后建庙宇花数万金银,功德可说无量。当初我不过一乡野贫女,你身披袈裟,头戴僧冠,俯首下拜,谢我12文钱的善功,今日却冷漠相待,不施尊礼,只打一拱手而已。这是何故?可说是不秃不毒,不毒不秃;当着本后面,说的是了,饶你不死。若有半点含糊,小心你的狗命!”老和尚定了定神,慢条斯理地说;“贵人息怒!不是小僧不知礼仪,冒犯慈颜。刚才的稽首顿拜,乃是民间俗人百拜之礼,也是出家人的全礼。当初虽说你是乡间野女子,却能在生死关头,解囊救人于死地,以德化民。舍己救人而不沽名钓誉,善出心灵,美德不泯,功在黎庶,启迪后人,可称三晋之遗风。正因你如此仗义,美德卓著,以室选入宫廷得侍君侧。而今你挥金如土,为己一身福利,还香许愿,将万民血汗随意抛掷,意图重塑神胎,为你擦金抹粉。所以说,今日万金虽重,不如当初半文。”杨玉环听到此时,满面羞惭,无地自容。老和尚又说:“刚才我给你稽首顿拜,可说是我出家人的卑鄙了。像你这样得势变性,利欲熏心的人,久而久之,必将祸延尔身。”果不其然,自从杨玉环纳入宫内,身伴明皇朝歌暮舞,纵情声色。致使唐室变移三纲,浊乱四海。安禄山乘机反叛,明皇身废国辱。而杨玉环本人也未免予马嵬坡前的厄运,悲恨而死。

生在独头村

在永济市韩阳的首阳山下,有个小小的村庄叫独头村。就在这样一个小村庄里,唐代曾出了个倾城倾国的“贵妃”——杨玉环。

杨玉环从小就生得颇有几分姿色,可惜头上缺少头发。女孩是秃头,好比一朵鲜花没有叶儿,谁能识她为美人呢?小时候她每天常到村庄东边的山沟里去玩耍。这条沟里有两个小潭,左边是咸水潭,右边是甜水潭。小玉环渴了就到甜水潭去喝水,热了就到咸水潭里去洗。她常常照着水里映出的影子,叹惜自己没有头发,用咸水在头上洗。冬去春来,年复一年,杨玉环头上的头发便全长出来了,而且又黑又长,托如青丝,堆若乌云,配着那张灵秀面颜,简直美若天仙。

开元二十二年(735年),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出巡平阳,路过独头村的蒲津关时,百姓官吏都到关前迎送。就在寿王下轿接见民众时,城楼垛口上有一女子朝他微微一笑,这一笑百媚横生。翌年,寿王李瑁征得玄宗皇帝的同意,以到各地选妃为名,专派侍臣到独头村选上了那个城垛口朝他微微一笑的姑娘杨玉环。

开元二十八年(741年)八月中秋,杨玉环随寿王李瑁去朝贺唐玄宗。玄宗一见到她十分高兴,便使了个偷梁换柱的法儿,令高力士传旨,把杨玉环度为道士,与寿王李瑁分离,住在内太真宫,赐号太真。玄宗从那以后,常常去太真宫看她。杨玉环是个胖美人,夏季时很不耐热,玄宗皇帝命人专门在骊山为她修建了温泉浴池。玄宗还赠给她钿合金钗,表示爱情。天宝四年(746年),杨玉环被策封为贵妃。人们便把杨贵妃当年生长的那个村子就叫作了“秃头村”,在当地方言中“秃”、“独”同音,久而久之就叫成了独头村,一直沿用至今。

东渡日本

在中国历史上,唐代杨贵妃可称得一个特殊的传奇人物。她不仅艳丽过人,有沉鱼落雁之美。同时,紧随君王左右,周旋于文武群臣之间,甚至有影响唐王朝权力兴衰交替之能量。其实,她还是一个旅日华侨。

在马嵬驿被缢杀的杨贵妃不过是一个面貌相似的替身,而杨贵妃本人则在六军主帅陈玄礼和日本遗唐(头)目的密谋策划下,从杭州东渡去了日本。

日本历史学家邦光史郎在《日本史趣事集》中肯定地说:杨贵妃死后就葬在久津的二尊院。日本民间传说还说:杨贵妃于安史之乱后第三年(公元757年),与其兄杨国忠的儿媳徐氏,孙子杨欢一行乘船在日本山口登陆。她不仅受到了孝谦女天皇的热情接待,还协助天皇平息了一场发生在日本宫庭中的政变。杨贵妃的有关事例还被写进日本的“物语”。日本一种叫“川柳”的诙谐短诗也有歌颂杨贵妃的篇章,至今日本仍有不少人能够用地方曲调歌唱。诗句的大意是:世界上值得爱的两个人,那是克里奥佩特拉和杨贵妃!前者是古埃及的美女,后者就是中国唐代绝色佳人。日本人对杨贵妃的崇拜,可以说是五体投地了。

杨贵妃是如何经过千辛万苦,远渡重洋到日本国呢?在唐代,中国同外国的交流,特别是日本的外交关系非常密切,在京城有不少日本的使节、学生和商人。杨贵妃的外甥杨咄身居外交要职,帮助了杨贵妃的外逃。

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心肝宝贝”,宠殿圣深。在马嵬坡形势危急时,宫廷内便导演了一场偷梁换柱的戏,找个替身处死,蒙骗了愤怒的将士,平息了内乱。

日本至今还保存着许多关于杨贵妃的文物古迹。京都车站附近泉涌寺内的杨贵妃观音堂,供奉的杨贵妃坐像系用上等香木雕成,与真人一般大小,是日本有名的胜地,游客如云、香火兴旺;座落在京都和山口县油谷町久津有两座“二尊院”。传说杨贵妃去逝的消息传到中国后,唐玄宗悲痛不已,立即派特使送两尊佛像到日本,为杨贵妃祈求冥福。开始安放在京都的清淳寺,该寺名声大振。后来久津的寺院索要佛像,理由是杨贵妃首先是在这里登陆的。天皇采取了个两全其美之策:让能工巧匠仿制了两尊佛像,分别在京都和久津的两座寺院安放,并赐封两座寺院号“二尊院”;杨贵妃的墓就在久津的二尊院内,为石塔形状,又名五轮塔。

“吃草”什么意思?

吃草

词性:动词

释义:形容动物吃植物的时候,就叫做吃草。但凡是食草动物都会吃草的,也有杂食性和肉食性动物吃草,但是理由不是果腹。

在网络上,“吃草”是对女人为了减肥或“轻食”而经常吃蔬菜、吃沙拉的形容,如“食草族”。

“食草者”还真是名副其实,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将沙拉作为餐食加入自己的生活,这种生活风尚被戏称为“吃草”,时尚一些,叫做“轻食”。作为改善自己身体健康,减肥的第一步,毕竟亚健康下的长夜无眠,和胃痛难忍实在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扩展资料:

衍生词:吃土

如果说,吃草是为了减肥和轻食而对自己的饮食的一种限制的话,那么,吃土就是因为没有了资本而穷到吃土的表达。

不同的区别在于,吃草是主动的,是更有逼格和仪式感的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爱美的行为。而吃土是被动的,因为大量在别处花销而导致基本的吃饭成为困难,在无奈中吃一些难以下咽的东西,就像在吃土,毫无滋味,并且略微懊恼。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很多历史事件实际上就可以被定位为 故事 ,而这些 故事 在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并由此使得学生更好地掌握历史的发展顺序。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一:嘉定和议

1206年五月,宋分道进兵,不久,金援兵大量南下,宋军大败。金人要求惩办战争祸首,主和派礼部侍郎史弥远等竟杀死韩侂胄,函其首送给金人。1208年(嘉定元年),双方重定和约,史称“嘉定和议”。

1206年,韩侂胄为了立功来保持相位,便轻率出兵北伐金,结果溃败。主和派杨皇后杀韩侂胄请和,1208年订立屈辱的嘉定和议。和议内容是上国书称金主为伯父,岁币银绢各三十万 ,又以三百万缗钱赎回淮、陕两地。嘉定和议后,双方大致维持和平六七年。这三次议和都是以屈辱买平安,三个“和议”不仅仅是把民脂民膏进贡给别人,而且是既丧失国格又丧失人格,可谓中国历史上并列第一的耻辱 文章 。

其主要内容如下:

其一,依靖康故事,世为伯侄之国;

其二,增岁币为银三十万两,绢三十万匹;

其三,疆界与绍兴时相同(金放弃新占领的大散关、濠州等地)。

南宋另给金军犒军银(赔款)三百万两。此时,蒙古势力已在北方兴起,并不断南下攻战,而金和南宋则渐次衰落下去。这次和议是南宋对金另外一次的屈辱媾和。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二:越南李朝对宋朝广西的三州大屠杀

公元1075年,取代黎朝的李朝,趁北宋王安石改革政局不稳之际,动员了十万大军入侵宋朝,借口“先发制人,打败宋朝进攻李朝的阴谋”,企图攻占中国的两广地区,分成水、陆两路向宋朝进攻。

越南军队攻入宋朝边境,先後攻陷钦州、(今中国广西钦州)、廉州(今中国广西合浦)及邕州(今中国广西南宁)等地。越南将领李常杰在整场战事中最瞩目的行动,就是进行了大屠杀。

为抵抗交趾(越南)李朝10万人马入侵,邕州知州苏缄带领全城5万军民在邕城奋战,后因外援不至,城被攻破。苏缄以"吾义不死于敌手"的英雄气概,率全家大小36人引火自焚,以身殉国。

当攻陷邕州後,由于知州苏缄不愿降服而自杀,全城军民“无一人降者”,于是李常杰便“尽屠五万八千余人,并钦、廉州死亡者几十余万人,常杰等俘虏三州人而还。”

李常杰组织的这次侵略和大屠杀,自然引起宋朝的震怒,随后宋朝便调集数十万军队和民夫反攻,大败李朝军并进逼升龙(今河内)附近。不过战事进行了三个月拖到了雨季之后,宋军半数患病,且因洪水泛滥而粮道中断,李朝军又不断进行袭扰,战局陷入僵持。

此时,李常杰也开始明白以本国的力量难以对抗宋朝,认为应该乘机议和。于是,当李朝仁宗表示愿对宋纳款称臣后,宋军就于1077年撤兵。宋朝虽然没有消灭越南李朝,但是终于遏止了越南的侵略野心,接着越南便将扩张的对象转向弱小的占城国。

宋朝的重大历史事件篇三:冒牌公主柔福案始末

说到宋朝的谜案,还真有不少,狸猫换太子就不多说了,今天来说一下关于公主的案件:冒牌公主柔福一案。这件事发生在乱世,也因此多了许多神秘色彩,在当时乃至今日都依然众说纷纭。

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位自称是柔福帝姬的女子出现在赵构的面前。

宋高宗赵构很高兴,自己的父兄徽宗、钦宗皇帝,以及所有兄弟姐妹全部都被金人强行虏到北方,自己一个人独在江南,很是寂寞。如果回来的是一位会威胁的到他地位的王子,或许还会有几分顾虑,可是对方不过是一位公主。当然,赵构还是有几分怀疑。柔福帝姬是自己妹妹不假,可是徽宗皇帝几十个公主,对这个小妹妹柔福自己的印象也淡漠的很,加上柔福和自己失散的时候是十七岁,现在四年不过了,人长大了很多,也变化了很多,实在有些拿不准。

这柔福帝姬是从哪儿冒出来的呢?

在建炎四年(1130),南宋的军队在边关剿匪,在土匪的内眷当中发现了一位奇女子。其他的女眷都蜷缩在一角,深怕被官军凌辱,而这位女子却迎上来说自己是皇帝之妹,把士兵们吓了一跳。自然很多人都不相信,不过也有老成持重的,万一是真,自己不就是交了好运吗?反正就算是假的,也怪罪不到自己。于是大家把这个情况就层层上报,一直汇报给宋高宗赵构。

高宗赵构一开始,没有接见这位女子,万一不是,以后自己可就尴尬了。高宗派了几个对柔福帝姬比较熟悉的老宫人前去辨认。那位女子也是二十来岁年纪,虽然衣衫朴素,可浑身上下很干净,美丽容颜中掩饰不住几分沧桑,举止气度都很是高贵,很像是出自名门的闺秀。这几位宫人就拿出宫里的一些旧事来盘问这位女子,这女子回答的很是得体,符合事实。这女子连高宗的小名都说的出来,除了宫中亲近的人,外人不可能知道。。只是有一点,柔福的本是小脚,可是这女子确是一双大脚。宫人们把自己调查的情况汇报给高宗,请高宗自己做最后的决断。

高宗决定面见这位女子。当问及为何会有一双大脚,这女子潸然泪下,说:“金人驱赶我们就如同牛羊一样,我抓住空隙逃走,从北方回到江南,中间万里关山,怎么能够让一双小脚,还保持原来的模样?”高宗听了也流下泪来,遥想自己的父兄在敌国受苦,而自己的这位小妹万里奔亡的凄惨,于是下令,认可这位女子就是柔福帝姬,并封其为福国长公主。

不久之后,高宗将妹妹柔福下嫁给永州防御使高世荣,并赐予嫁妆一万八千缗。在两宋,一个宰相级别的官职,大概年俸是三百缗,一般公主出嫁,也不过就是五百缗左右的嫁妆,而柔福竟然有一万八千缗,可见赵构对这唯一生还的小妹何等看重。而前后十多年,高宗都对柔福恩宠有加,前后赏赐超过四十九万缗,连其夫高世荣也享尽荣华。

这样的幸福生活,一直持续了十四年。

在绍兴十四年,南宋与金国签订了“绍兴和议”后,高宗生母韦贵妃被金国放归。母子重逢,喜极而泣。韦贵妃回朝后,被宋高宗尊封为“显仁太后”。韦太后回国之后,听到柔福帝姬一事,不禁诧异说:“柔福已病死于金国,怎么又有一个柔福呢?”宋高宗便说了柔福由金逃回的情状。韦太后说:“金人都在笑话你呢!说你错买了假货,真正的柔福早已经死了。”

宋高宗听了母亲的话,勃然大怒,立即拘捕了柔福帝姬,交大理寺审问,严刑拷问之下,假柔福公主无可抵赖,只得一一供招。

原来,她本是汴京流浪的女子名叫静善,生得颇为美貌。汴京攻破后,她被乱兵掠往北方。在路上遇到一个名叫张喜儿的宫女。张喜儿曾在王贵妃(柔福帝姬生母)宫中侍奉,知道许多宫闱秘事,一一都说给了静善听,尤其还说静善的相貌气质酷似柔福帝姬。静善对这个巧合十分动心,于是开始留心记忆,刻意模仿张喜儿所说的公主形态。之后,静善在战乱中经历曲折,曾经三次被人拐卖,最后被土匪陈忠虏入盗伙,被迫嫁给了一名小土匪。宋官军剿匪之时,抓住了静善,打算以匪眷的名义将她杀死。静善为了活命,称自己就是柔福帝姬。见到静善的言辞和气度,官兵还真的被吓住了,于是将她送到临安。静善成功蒙骗过宋高宗后,得到了十多年的富贵。不料人算不如天算,韦太后回到京师,说破了此事,静善再也无从掩饰,只好老老实实地招认。

宋高宗知道柔福帝姬确实为假后,下令将假公主斩首于东市。最倒霉的是高士荣,先是奉旨娶了柔福帝姬,又因为柔福帝姬是假被削夺了驸马都尉的爵位,还因此被人们嘲笑说:“向来都尉,恰如弥勒降生时;此去人间,又到如来吃粥处。”

之前,宦官冯益曾指证柔福帝姬为真,为此也受牵连,送昭州编管,不久之后因为和皇太后联姻而被赦免。

到此,一场泼天骗局仿佛已经结束。不过在民间却有很多人并不相信这个说法。

当时就有学者认为被杀的柔福帝姬其实就是真正的公主。《四朝闻见录》:“或谓太后与柔福俱处北方,恐其讦己之故,文之以伪,上奉母命,则固不得与之辩也。”《随国 随笔 》:“柔福实为公主,韦太后恶其言在虏隐事,故亟命诛之。”

也就是说,柔福帝姬之所以被杀,是因为韦后和柔福都处在北方,都曾经受尽凌辱,被很多人糟蹋。而韦太后担心柔福会把自己当年的一些丑事曝光,就逼迫高宗赵构杀死柔福。高宗和韦太后是母子,关系自然亲密,而柔福不过是自己的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妹,二选一的话自然是选韦后了。

那韦后到底担心柔福说出什么丑事,也急于杀死柔福呢?

在靖康二年,金人俘虏了北宋宗室一共三千多人前往都城,其中大部分是妃嫔、公主和一些宗室女子。比较著名的有宋徽宗皇后郑氏、宋钦宗皇后朱氏、宋高宗生母韦氏、宋高宗发妻邢氏,以及柔福帝姬等等。当时柔福十七岁,还没有出阁,金兵因而对她格外重视,打算将柔福进献给金太宗。不过在北上的途中,柔福帝姬还是难免凌辱的命运,而凌辱她的金将也因此被残酷杀死。到达金国后,柔福帝姬被进献给金国皇帝金太宗做妃嫔。或许是金太宗觉得柔福身体已经不干净,金太宗对她没产生任何兴趣,直接将她送到了上京浣衣院为奴。

同在浣衣院为奴的还有赵构的发妻邢氏、赵构的生母韦氏。浣衣院其实不仅是一个洗衣服的地方,更是金人寻欢作乐的官方妓院。《呻吟语》记载说:“妃嫔王妃帝姬宗室妇女均露上体,披羊裘。”以往那些尊贵的皇帝妃嫔公主郡主等等,在浣衣院中都要光着上身,身上仅有一件羊皮衣遮住下体。后来金国的盖天大王将她赏赐给一个叫徐还的男子,从此结束了人尽可夫的生活。而很可能就是在此时,柔福帝姬偷偷来到了江南。

而韦后呢,也跟了盖天大王,并且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南渡录》曾经记载盖天大王说:“自今以后,赵构须唤我阿爹。”也就是说,韦后不但没有保持自身的节操,并且很有可能迎合盖天大王,得到了宠幸。钦宗朱皇后就因不堪凌辱而投水自尽,很有节操。当然,当韦后回国之后,这些历史都会被隐藏起来,在正史上消失无踪。而唯一见证了韦后丑事的就是这个柔福。韦后自然不会放过她了。

于是,不但是柔福,连曾经认可柔福的一些太监宫女一个个都受到了惩罚,永远的闭上了嘴。

评论列表

访客
访客
2022-09-27

有能力将这些调查结果付诸文字,笔之于书,撰成《南窑笔记》。 第三,对比《南窑笔记》稿本与张九钺所撰的《晋南随笔》稿本会发现,两者在编排体例、流藏经过、装帧形式、书法风格等方面大体相同。从编撰形式来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